2.关于排泥量的计算!
3.AO工艺只排泥不回流会使氨氮升高吗
4.污泥泥龄含义是什么?
5.A2O工艺曝气池浮泥怎样处理。浮泥成黑褐色,曝气机周围有较大的气泡出现
6.一般污水处理厂污泥龄是多少
如何控制剩余污泥的排放量?
控制剩余污泥排放量是污水处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若曝气池进水量和有机物浓度相对稳定,可仅根据曝气池混合液污泥量来计算剩余污泥排放量。具体计算公式为:剩余污泥排放量 = 曝气池混合液污泥量 / (泥龄x回流污泥浓度) + 二沉池出水污泥量。若进水量有所波动,则需将二沉池泥量纳入计算。保持曝气池内混合液污泥浓度在适宜范围内,若浓度偏高,需及时排泥,计算公式为:剩余污泥排放量 = 曝气池内混合液浓度与理想浓度之差 × 曝气池容积 / 回流污泥浓度。按照曝气池内污泥量不变原则,通过计算污泥负荷,确定污泥产量,并将新产生的污泥全部排出,计算公式为:剩余污泥排放量=(曝气池内混合液污泥量-进水BOD5量/污泥负荷)/回流污泥浓度。若观测到污泥沉降比SV增大,可能是污泥浓度增加或沉降性能变差,这时应适时排除剩余污泥,以维持SV的稳定性。实践表明,采用污泥龄(SRT)控制剩余污泥排放量(Q)对于以脱氮除磷为主要目标的城市污水来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策略。
关于排泥量的计算!
剩余污泥的排放是活性污泥工艺控制中的关键操作,控制方法包括污泥浓度(MLSS)法、食微比(F/M)法、污泥龄(SRT)法和污泥沉降比(SV)法。其中,MLSS法通过维持曝气池混合液污泥浓度恒定来确定排泥量,F/M法则通过调整曝气池中的微生物量来控制有机负荷,SRT法则基于泥龄确定排泥量,而SV法则则综合反映污泥的沉降性能和浓度。
对于MLSS法,排泥量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得出。若污泥浓度超过设定值,应通过排除剩余污泥来降低。实际操作中,应连续或平均排放污泥,此法适用于进水水质相对稳定的场景。
F/M法通过调整曝气池中的污泥浓度,使有机负荷基本保持恒定,以控制排泥量。此法适用于进水水质波动较大或含有大量工业废水的情况。F/M值的设定需根据污水处理厂的特性和进水条件来调整。
SRT法通过设定泥龄来控制排泥,适合处理要求较高或水质较严格的情况。SRT值的大小应综合考虑处理效果、温度和污泥可沉性能等因素。系统内的总污泥量需包括曝气池、二沉池及回流系统内的污泥量。
SV法则通过监测污泥沉降比,综合反映污泥性能和浓度,以辅助排泥决策。当SV较高时,应考虑排泥以改善性能或浓度。此法要求排泥操作需逐步进行,避免对活性污泥系统造成影响。
以上控制方法各有适用场景,实际运行中,应根据污水处理厂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主要方法,并辅以其他方法进行核算。选择合适的排泥方法对于维持活性污泥工艺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AO工艺只排泥不回流会使氨氮升高吗
污泥不进行回流处理,会导致污泥浓度逐渐降低。这里的污泥浓度指的是活性污泥在曝气池中的浓度,它与污水处理效果密切相关。如果污泥浓度下降过快,可能会影响污水处理的效果。
然而,氨氮的高低更多是由混合液的回流影响的。回流是指从二沉池将一部分已经处理过的污水回流到曝气池中,这有助于维持曝气池中的污泥浓度和微生物活性。如果混合液不回流,曝气池中的氨氮浓度可能会上升,因为氨氮在无回流的情况下不能被有效去除。
因此,AO工艺中的污泥不回流确实可能导致氨氮浓度升高。这种情况下,污水处理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需要通过调整工艺参数,比如适当增加回流比,来保证污水处理效果。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密切关注污泥浓度和混合液回流情况,确保污水处理系统稳定运行,从而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
污泥泥龄含义是什么?
污泥泥龄是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总量与每天排放剩余污泥之比值,单位为天(d)。
具体计算方式为曝气池内MLSS数量(MLSS×池积)除以剩余污泥中固体量(排放量×排泥浓度)。
在稳定运行状态下,污泥泥龄可以理解为活性污泥在曝气池中的平均停留时间。
通常情况下,曝气池系统的污泥泥龄约为5~6天。为了达到硝化阶段,污泥泥龄需延长至8~天或更长。
污泥泥龄与污泥负荷之间存在反比关系,即污泥泥龄长则负荷低,反之亦然。但这种关系并非严格的反比例函数。
A2O工艺曝气池浮泥怎样处理。浮泥成黑褐色,曝气机周围有较大的气泡出现
曝气池中的污泥如果出现黑褐色,通常意味着曝气池溶解氧(DO)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进行厌氧分解,生成了硫化氢(H2S)。硫化氢与污泥中的铁元素反应,形成了黑褐色的硫化亚铁(FeS)。这种现象表明曝气池的曝气量可能不足,导致局部缺氧区域的形成。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增加曝气量或加大污泥回流的方法来提高曝气池的溶解氧水平。增加曝气量可以通过调整曝气机的运行频率或者开启更多的曝气装置来实现。同时,加大污泥回流可以将一部分已经老化并积累的污泥从系统中排出,从而降低泥龄,减少解絮污泥附着于泡沫上的现象。
另外,如果污泥老化严重,泥龄过长,也会导致污泥解絮,使污泥附着于泡沫上。这种情况下,需要定期进行排泥操作,以减少污泥在曝气池中的停留时间,避免过多的有机物在厌氧条件下分解。
在处理过程中,还需要密切监测曝气池的DO水平,确保其维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此外,定期检查和维护曝气机,确保其正常运行,也是防止浮泥问题的关键。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曝气池中浮泥的产生,改善污水处理效果。
一般污水处理厂污泥龄是多少
污泥泥龄=曝气池内MLSS数量(MLSS×池积)/剩余污泥中固体量(排放量×排泥浓度)。
污泥泥龄是曝气池中工作着的活性污泥总量与每天排放的剩余污泥之比值,单位是d。在运行平稳时,可理解为活性污泥在曝气中平均停留时间。
一般曝气池系统的污泥泥龄约5~6d。当要达到硝化阶段时,污泥泥龄需达8~d或更高。
污泥泥龄和污泥负荷有相反的关系,污泥泥龄长,负荷低,反之亦然,但并不成绝对的反比例函数关系。
为了使活性污泥曝气池正常运转,应认真做好哪些方面的记录?
为了使活性污泥曝气池正常运转,应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记录:进水量和负荷的记录:
严格控制并记录进水量和负荷变化,确保曝气池在合理范围内运行,防止过载或不足导致的效率下降。污泥浓度的记录:
定期记录污泥浓度,以便及时调整进水、曝气等操作,维持曝气池内合适的污泥浓度,促进有机物的充分分解。回流污泥量和活性污泥质量的记录:
记录回流污泥量,并监控活性污泥的生长状况,有助于调整曝气池内污泥的龄期和活性,提高处理效果。排泥量和排泥时间的记录:
严格控制并记录排泥量和时间,以判断污泥的成熟度,调整排泥策略,防止污泥过量积累或排泥不足导致的问题。供氧情况的记录:
记录供氧情况,确保曝气池内有足够的溶解氧,以促进微生物的活性和有机物的分解。通过监控供氧情况,及时调整曝气强度,维持曝气池内的氧浓度。综合分析运行数据:
认真做好记录,并及时分析如进水量、负荷、污泥浓度、回流污泥量、排泥量、供氧量等各项数据,对曝气池的运行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此外,还应做到四个经常:即经常计算、经常观察、经常测定、经常联系,以确保曝气池的稳定运行。通过这些记录和分析工作,可以有效提升活性污泥曝气池的处理效率和效果,实现污水处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