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接触氧化池原理
3.生物接触氧化法工艺流程
4.接触氧化池有什么作用
5.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工作原理
6.什么是生物接触氧化法
生物接触氧化池是如何设计的?一文读懂
生物接触氧化池,一种融合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滤池优点的污水处理技术,主要应用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中。此工艺通过供微生物固着生长的填料,实现微生物在污水中的生物氧化作用。填料全部浸没在污水中,形成淹没式生物滤池,通过与曝气池类似的曝气方法提供微生物氧化有机物所需的氧气,并搅拌混合污水。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净化主要依靠填料上的生物膜作用,同时池内也存在一定浓度的悬浮生物量,对污水有辅助净化效果。其显著特点在于高容积负荷、短停留时间、良好的有机物去除效果、简单运行管理与小占地面积。设计或运行不当可能导致滤料堵塞问题。生物接触氧化池结构由池体、滤料、布水装置和曝气系统组成,常见构造模式包括鼓风曝气式、表面曝气式和循环洒水式。填料类型和规格多样,包括硬性填料、弹性填料、软性填料和组合填料等,各自具有优势与局限。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参数包括数量、填料体积、接触时间、填料层高度、进水BOD5浓度、溶解氧含量、气水比以及每格氧化池面积等,确保污水处理效率。计算公式用于指导设计过程,确保系统性能与效率。
接触氧化池原理
接触氧化池的结构主要包括池体、填料、布水装置和曝气装置。池体为废水提供了反应空间,填料则是生物膜的载体,而布水装置和曝气装置则确保废水均匀流动并充分曝气。
工作原理上,废水先通过曝气装置进行充氧,然后以特定流速流经填料,使废水与生物膜充分接触。生物膜上的微生物与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吸附和降解,实现净化作用。同时,悬浮的活性污泥也参与了废水处理过程,与生物膜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净化效率。
这种处理方式具有高效、稳定和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其中,填料的使用不仅增加了生物膜的表面积,还为微生物提供了附着和生长的环境,提高了生物降解效率。同时,通过曝气装置提供的氧气,微生物能够进行充分的代谢活动,增强其活性。
接触氧化池的处理过程不仅能够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还能有效降低氨氮含量。微生物在生物膜上的吸附和降解作用,使得废水中的氨氮被转化为氮气,释放到空气中。此外,处理后的出水还能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为后续的深度处理提供了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接触氧化池通过独特的结构和高效的生物处理技术,实现了对废水的有效净化。这种处理方法在污水处理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生物接触氧化法工艺流程
生物接触氧化法(Biological Contact Oxidation,BCO)是一种常用的废水处理工艺,下面是该工艺的基本流程:
1. 初沉池:进入废水首先通过初沉池,目的是去除较大颗粒物质和悬浮物。
2. 厌氧池:初沉后的废水会进入厌氧池,这里主要进行有机物质的分解。在无氧条件下,细菌将有机物质转化为可溶性有机酸和挥发性有机物。
3. 填料池(接触氧化池):厌氧池出流的废水经过进一步净化后进入填料池。填料池内填充了大量的生物膜载体,如活性炭、陶粒等。通过这些填料提供的大表面积,微生物可以附着并形成生物膜。
4. 曝气装置:填料池内设置曝气装置,通过给予适当的空气供给来提供足够的溶解氧。溶解氧与生物膜上附着的微生物共同作用,使其能够以好氧方式进行降解有机物质。
5. 沉淀池:填料池出流的废水进入沉淀池,这里主要是对悬浮物质进行沉淀。在沉淀池中,废水停留一段时间,使悬浮物质沉降到底部。
6. 出水处理:经过沉淀后的清水从池顶部或侧面流出,再经过进一步的处理(如消毒、调节pH值等),最终得到符合排放标准的出水。
需要注意的是,生物接触氧化法工艺流程会根据具体的废水性质和处理要求而有所差异,上述流程只是一个基本的参考。实际应用中可能还会结合其他工艺单元以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
接触氧化池有什么作用
接触氧化池作为一种重要的废水处理设备,其构造包括池体、填料、布水装置以及曝气装置。其工作原理如下:在曝气池中设置填料,这些填料作为生物膜的载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待处理的废水经过充氧后,以一定的流速流经这些填料,与生物膜接触。在这个过程中,生物膜与悬浮的活性污泥共同作用,从而实现对废水的净化。
接触氧化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吸附作用,好氧微生物在填料上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会相互结合形成表面积较大、浓度较高的生物膜。这种生物膜能够大量吸附水中大部分的有机污染物,使得污染物的浓度得到有效降低。其次是摄取和分解作用,在不断地向反应器内通入空气的情况下,好氧微生物能够将吸附的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物质摄入体内,进行代谢。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繁殖,另一部分则被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从而实现对废水的有效净化。
总的来说,接触氧化池通过其独特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废水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不仅能够高效地吸附和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还能实现废水的有效净化,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工作原理
1.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工作原理是在废水中淹没填料,这些填料上生长着生物膜。
2. 当废水与生物膜接触时,水中的有机物质被微生物吸附并氧化分解,进而转化为新的生物膜。
3. 随着水流,一些生物膜从填料上脱落,并流向二次沉淀池。
4. 在二次沉淀池中,脱落的生物膜通过沉淀作用与水分离,使废水得到净化。
5. 微生物获取所需的氧气主要来自水中,而空气则通过池底布气装置引入。
6. 在气泡上升的过程中,一部分氧气溶解在水中,以供给微生物呼吸。
什么是生物接触氧化法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种生物处理技术,结合了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滤池的优点。它通过在池内添加填料,为微生物提供附着生长的表面,同时提供充氧,促进生物膜的形成。这种方法不仅提供微生物所需的氧气,还能实现污水与填料的充分接触,提升处理效率。
该技术的工作原理基于生物膜吸附废水中的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氧化分解,从而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生物膜在生长至一定厚度后,会因为厌氧代谢产生的气体和曝气形成的冲刷作用而脱落,促进新生物膜的形成,同时,脱落的生物膜随出水流出池外。生物接触氧化池内的生物膜由菌胶团、丝状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组成,丝状菌的立体结构增加了生物相与废水的接触表面,提高了净化能力。
生物接触氧化法具有比表面积大、污泥浓度高、污泥龄长、氧利用率高、动力消耗少、污泥产量低、运行费用低、设备易操作、易维修等工艺优点,处理效率高、处理时间短、对进水有机负荷变动适应性强。不过,池内填料间的生物膜有时会出现堵塞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多篇文献对此技术进行了研究与应用,包括吴国旭等人关于生物接触氧化法及其变形工艺的探讨,以及吴雷祥等人的生物接触氧化法在处理农村河道受污染水体中的应用实例,这些研究为该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A/O工艺流程和流程图
1. 污水首先通过排水系统收集并被引导至污水处理站的格栅井。在此地,较大的颗粒物被去除,随后污水流入调节池进行均质均量处理。调节池内配备了预曝气系统,并通过液位控制仪传递信号,由提升泵将污水输送至初沉池进行沉淀。废水接着自流至A级生物接触氧化池。
2. 在A级生物接触氧化池中,污水发生酸化水解和硝化反硝化反应,以降低有机物浓度和去除部分氨氮。随后,污水流入O级生物接触氧化池,进行好氧生化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有机污染物通过生物氧化和吸附作用得到降解。
3. 经过生物处理后的出水自流至二沉池进行固液分离。沉淀池中的上清液流入消毒池,通过投加氯片接触溶解,杀灭水中的有害菌种,确保达到排放标准。
4. 格栅井截留的杂物定期装入小车,倾倒至垃圾场。二沉池中的污泥部分回流至A级生物处理池,另一部分则送至污泥池进行消化处理。消化后的污泥定期抽吸外运,而污泥池的上清液则回流至调节池进行再次处理。
A/O工艺流程图展示了这一处理过程,其中A段缺氧段的溶解氧浓度不超过0.2mg/L,而O段好氧段的溶解氧浓度保持在2~4mg/L。在缺氧段,异养菌将污水中的有机物水解为小分子物质,提高污水的生化性和氧效。在好氧段,自养菌的硝化作用将氨氮氧化为硝酸盐,而在缺氧条件下,反硝化作用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完成碳、氮、氧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实现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百度百科-A/O工艺